Skip to content
文促在兩會 | 馬浩文委員:關於“後疫情”時代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國際傳播的提案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正式開幕。今年全國兩會上,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馬浩文提交了《關於“後疫情”時代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國際傳播的提案》。他在提案中指出,新冠肺炎呈持續暴發狀態,對各國社會、經濟帶來諸多影響,嚴重威脅世界人民生命安全。面對疫情的嚴峻形勢,我國中醫藥行業鐵肩擔當,以中醫藥為亮點的抗疫“中國方案”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世界也表達出希望更多接觸中醫藥以防控疫情的願景。但因東西方文化壁壘,疫情之下各國邊境封閉、極端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抬頭、逆全球化蔓延等影響,且中醫藥缺乏國際化標準,傳播內容、傳播途徑方面的不足,其國際傳播面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局面。5G時代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字技術可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生命與健康始終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族群的最大公約數,“後疫情”時代邀請各國共同參與加快構建縱向貫通、橫向互聯的中醫藥資訊平臺、推進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醫醫療智慧化服務及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的開發與應用,不僅能讓中醫藥造福各國民眾,助推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也為消除西方社會的中醫學神秘主義論調、推動樹立中醫藥更科學的國際形象帶來了機遇。
就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國際傳播,他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一、國家家從政策法規層面加強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與“十四五”規劃、“一帶一路”建設規劃相銜接,構建有較強引導力的國際傳播框架。順勢而為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適應國際化發展的標準體系,把握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充分開發和利用國內外有效資源,根據實地情況作出更科學全面的配置與規劃,進一步促使各國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法規支持,從法律上認可中醫藥。
二、分發揮數字技術在防治疫情工作中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支撐作用。虛擬現實技術已試用於中醫藥開發和利用,當下成熟的人臉識別技術亦可嘗試與中醫相互賦能,消除海外公眾對變數之多、影響因素之雜的中醫診斷方式的疑慮。通過深挖民間、官方中醫藥驗方秘方和技法,將診斷標準數據化,運用區塊鏈進行數據化技術篩選、甄別,為中醫診斷和治療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互學互助,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智能匹配建立資訊交流平臺,形成良好的資料鏈,提煉出有價值的資訊應用到各國臨床實驗中促進中西醫協同合作,共謀發展。
三、 加強中醫藥產品的產業鏈建設。拉長中醫藥內部產業鏈,避免企業間的不合理競爭,建立行業級資訊流、數據流、資金流、物流的共存、共生、共用平臺體系,加強品類互補,在種植、加工、檢測、銷售、物流等環節及標準化建設上下功夫,提高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力;同時拓展中醫藥外部產業鏈,推動中醫藥走向“大健康產業”。從更廣闊的視角構建新醫學模式,由屬地政府引導大型互聯網企業與中醫藥企業聯盟,在區塊鏈支撐下,對中醫藥產業供應鏈體系中的各流程進行垂直整合,為眾多中小藥企和醫企客戶、服務商、終端消費者提供服務,拓展外部產業鏈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拓展國際傳播管道,以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加大正向引領力度。制定較為統一的中醫英語翻譯標準,培養既精通中醫又熟練掌握中醫英語翻譯、具備跨文化溝通及工作能力適應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在已有全球中醫藥網路的基礎上,建立全球中醫藥抗擊新冠疫情聯盟,依託海外孔子學院,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舉行科研及學術交流,匯總中醫藥全球抗疫數據,從更廣範圍審視中醫藥在抗疫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打造多方聯動的媒體傳播平臺,結合疫情不同階段的客觀事實進行動態發佈,提高海內外公眾對中醫藥的理性認知和認同;重視網路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推出個性化報導方案,以滿足不同受眾對中醫藥知識、資訊的需求,充分發揮中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角色作用,實現其在傳播過程中所能達到的最大潛能。
文章來源:華人頭條 (3月9日)
chanposhan2022-04-20T14:43:56+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