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著名葡萄牙詩人佩索阿說,「我沒有野心與渴望。成為詩人不是我的野心,而是我獨處的方式。」成為畫家是才華橫溢的林天行的必然之路。作為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榮譽顧問、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單純濃烈地活著。他說,讓光陰的餘韻在香港的深處紮根,住在香港很幸福,而香港也因為有他的畫筆,而美好。

 

  

  每次看完林天行的畫,心靈都會受到強烈的撞擊。如果你是畫家,你會同樣拿起畫筆;如果你是作家,你會有把他寫入作品的衝動;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想即時在他的畫中題下心中丘壑,動人詩行。他的畫告訴你,這喧囂世界依舊有真情,有深愛;正如他對荷花的愛,對香港的愛,對藝術的追求。

因為他多年對藝術不懈艱辛的探索,因為他畫作呈現的的熱烈、絢爛、淡泊、堅貞、浪漫、深情,以及其色彩的神奇魅力。

 

從荷花君子到靈草菖蒲

  

        以畫荷聞名於世的香港著名畫家林天行,最是愛香港。去年以來,香港歷經前所未有的黑暴亂象,他心情沉重,一改以往以荷為主題的風格,選擇了菖蒲這個看似平凡又堅韌不拔的植物抒發胸臆。他說,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多年,從來沒有見過香港這般令人心痛的模樣,他開始畫起菖蒲,菖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有斬妖除魔迎吉象的深意,而且菖蒲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崇高的自我。他希望香港和香港人像菖蒲一樣頑強堅毅,走出困境。"當時心情很壓抑,畫了100幅菖蒲,可畫到第100幅時,我畫不下去了,一種深沉的窒息感襲來,使我停住了筆。"他對筆者說。所以,後來只選了菖蒲99幅,因為第100幅太沈重了。

林天行筆下的菖蒲濃鬱深沉。《幽思》是今年的作品,也是林天行第99幅菖蒲系列作品,整體色調是黑白灰,描繪了自四方生長的菖蒲。「今年遇到疫情爆發,感到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威脅,所以作品整體沉重,與去年以重彩為主的作品完全不同。《幽思》中間分割成兩個畫面,可看作一扇門,打開的是陽光那面。菖蒲在荷塘、山澗附近常見,是隨處可見的一堆草,這種擁有長葉的粗生植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以防疫驅邪的靈草,有去邪滅蟲之效,也喻示我對戰勝疫情抱有希望。」

今年疫情突如其來,全世界深受其困,香港也不例外。林天行用豐富多元悲天憫人的畫筆,激勵港人,祝福香港,並堅持在疫中辦籌備多時的個展。剛剛閉幕的菖蒲展大獲成功,他筆下的菖蒲,在刻下的香港,無疑是一種高貴的教育薰陶,也是直達人心的療愈。

多年來,林天行的藝術創作一直被高度關注。在中國內地和海外展覽會上,經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他也是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最多的畫家,到過他香港工作室或有與畫家交往的朋友都瞭解,他待人真誠,堅毅激越,豪邁熱情。他的創作態度嚴謹,但不拘常規,充滿激情。林天行藝術創作的獨特迷人在於:從承繼傳統的精神出來,又大膽創新,無時不刻在追求突破,認識多年,常常聽他說害怕重覆,每一次個展都務求呈現不同的探索,其中對真正藝術的艱辛追求從他差點為畫好一幅畫命喪西藏可以深刻體會。

 

「香港是世界上華人幸福感最強的地方」

 

     天行在自己的早年畫冊《景象·香港》中,有過這樣一段話:「在這多元文化的時代,任何事物都已失去它原有的意義與純度,一切盡在混合中成長,固守山水文化載體,以傳統規範的準則,來統殺不夠傳統的武器,無疑是對傳統的誤解,從而導致淪落成文物的險境。」這是他鮮明的創作態度。

林天行,一位與香港共成長同憂歡的真正藝術家。目前同時為香港美協主席的他在藝術創作之餘,沒有一刻不關注自身所處的環境,沒有一刻不關注自身所處的環境,沒有一刻不關心社會和周遭人們的處境起伏。

移居香港30多年來,林天行始終認為香港是世界上華人生活幸福感最強的地方,魅力萬千。多年來,他一直在香港,而且越來越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疫情中,他走遍香港的山海湖河,寫生、思考,打算在不久的將來,開一個寫生作品展,想更多人介紹這顆依然璀璨的東方明珠。

林天行從小就對荷花情有獨鍾。在他的第一本荷花畫冊《天行之荷》的序言《寫給荷花》裏,他寫道:「你知道嗎?在我的故鄉,有座山的名字,就是以你命名的,不知叫了多少代了。」這座名為「蓮花峰」的巍峨的山,承載著當地世世代代居民的情感與精神,彷彿一朵高潔神聖的荷花,一直伴隨著著林天行的心靈,並通過他的畫筆在世人眼前以各種姿態不斷綻放。2003 年,林天行找到了表現荷花的獨特語言。

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情,本港幾陷絕境、經濟活動停頓,賣畫、教畫的收入來源頓失;天行每天沉醉於畫荷,成功探索出荷花的深層力量:荷花四季有盛放璀璨時、亦有枯殘隕落時,但殘荷土下其實暗藏生命,冬去春來,蓮子長芽再開,四季生生不息,她們的背後,代表著生命的力量。在他眼中,困境造就機會,並由此悟出荷花的生命力,啟發他以中國傳統山水技法、配以西方色彩與奇幻想像力,創構出獨具感染力的荷花畫作,令人為之驚豔震撼不已。

曾有來自國外的禪修人士在中環畫廊遇見天行荷時感動落淚,「他們說終於找到他們心中的荷。」

 

創作的每一刻都貫注深情

林天行介紹,他的荷花繪畫大致分為三個時期。2004年前是個人風格仍在探索形成的階段。2004年,他舉辦了第一個荷花繪畫展覽《天行之荷》,從此不斷畫荷,出畫冊,辦展覽。2004年到2010年是第二階段。在找到一種準確的語言之後,林天行以各種不同的畫面去表現荷花。他將荷花比喻成所有的事物和感情,大山大水、雲、樹、大地、森林、喜怒哀樂等,都以荷花的外貌出現在他的畫作中。2010年之後,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長,林天行筆下的荷花更為變幻莫測,愈益體現出荷花的靈性和包容性。君子若荷,畫家在畫荷的過程中,也是對自我刻苦修練的過程,人生中的大歡喜大思考大慈悲,都在他的荷作品中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林天行在接受訪問時談到,他畫荷花時,很喜歡畫荷莖。有時他會趴在地下,專門欣賞荷莖。一般人觀看荷花,主要是看花和葉,從上往下看,但林天行的視角有時卻與此相反。從下往上看,他能看見荷莖相互穿插,縱橫交叉,彷彿交響樂中各種樂器的和鳴,別有一番趣味。有別於傳統的視角是林天行荷圖的技法特色之一。

第二個特色是構圖。他認為,古今中外的大家留下來的作品,最震撼人心之處在於結構。每位大家的結構都有自身特色,例如八大山人荷圖的結構就是簡潔的只有幾根綫條的結構,特徵非常明顯。林天行荷圖的結構則更為繁複豐富,留白極少,常常是一張作品上開滿了荷花,或是荷莖交錯,熱烈非凡。此外,林天行的荷圖裡,一般只是單純地出現荷花,不像傳統的荷圖那樣時而出現鯉魚和蜻蜓的身影。在他眼中,荷花是沒有死亡的。2010 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荷花繪畫展上有幾幅特別的作品,是把畫好的荷花撕成碎片,打亂順序重新組合。這些碎片就像一一飄落綠水的荷瓣,然而它們艷麗的色彩又預示著生命的輪迴和延續。在荷花碎片的間隙裏,他又畫上新的荷花,或渲染出荷花的影子,象徵著荷花在生命循環的過程中湧現出來的新可能性,以及荷花給帶來的無盡希望。也是為此,林天行有不少荷圖大量使用金色,「因為金色是所有顏色中唯一永遠不會變色的,也代表永恆。」然而,人生並非時時光彩照人,有時人也很想躲起來修煉,在黑白的光影裏和寧靜的時間中沉澱自我。所以也有了單純的水墨荷。

林天行大部分荷圖不拘泥於各種色彩的運用,否則創作會受到限制。林天行的荷圖看上去顏色雖然很厚,但其實每一層都很薄,薄至透明。這是畫家的功力所在。林天行重視在顏色方面進行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覺得藝術除了需要體現藝術家的個性外,還必須跟當下有關係。

他認為,藝術家所生存和生活的年代和時間是很重要的,因此當我們打開美術史的時候,可以一眼看出每幅作品屬於哪個年代。林天行的荷圖也是他作為藝術家對時代的一種回應。他說:「很多人畫的荷花避世寂靜,但荷花就是人生,為什麼不能絢燦呢?人生有很多種,千百年以來,每個時代、每個人都不一樣。生命是多彩燦爛的。”因此他通過色彩來賦予荷花聖潔、崇高和莊嚴之外,還代表永恆。這也是佛教以荷花作為其象徵的原因之一。

「雖然荷花也會凋零,但凋零之後蓮蓬裏便馬上出現新的生命來……直至當成人生來畫。」這位畫荷的男子悲憫萬物、照亮萬物。

藝術家一直在奔跑。剛剛舉辦完疫情中的菖蒲作品個展,林天行的港珠澳大橋作品"海上生輝"已出現在北京的一個大型展覽中,喻意香港的活力生機,遼闊前進。

林天行認為藝術就是把心中想說的話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他說,創作的前提是心中要有情,沒有情,無論多好的技巧,都很難打動人。畫家一直在劊新求變,似乎無所癡迷,但每一刻都貫注深情。

 

只求真實表達,心靈安頓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這樣評價林天行:在當代中國水墨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林天行無疑是一位積澱了豐富經驗並取得豐碩成果的畫家。他始終以探索中國畫的現代變革為志向,從中國傳統繪畫中進行自我筆墨個性與語言形式的衍變提煉,同時借鑒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抽象表現風格,形成了色塊結構與水墨揮灑相結合的視覺美感,也形成了他華彩淋漓、充滿蓬勃生機的藝術氣象,在當代中國畫壇具有獨特的個性風格。

“無論是太行山脈、陝北高原渾樸的大山大水,還是西藏雪域充滿靈性的原始風景,抑或是香港繁華繽紛的現代景觀,都成為他創作的主題,從他的大量寫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自然山川與城市圖景的嚮往,他也在不斷變化的時代大潮下探求新觀念、新語言和新筆墨的藝術新境。正是由於寬闊的藝術視野和廣博的藝術感受,林天行形成了寬闊的繪畫理路與表達視域。並不斷突破舊有藩籬。"天行說,創作時從來不考慮市場,只求真實表達,心靈安頓,很多人喜歡他的畫相 信是因為畫中的真情與愛。

著名葡萄牙詩人佩索阿說,「我沒有野心與渴望。成為詩人不是我的野心,而是我獨處的方式。」成為畫家是才華橫溢的林天行的必然之路。讓光陰的餘韻在香港的深處扎根,單純濃烈地活著。林天行說,住在香港很幸福,而香港也因為有他的畫筆,而美好。

 

(文章轉載出處:《今日中國》10月號  文-萍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