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中國公民立足于世界,對應外部形勢變化和挑戰的民族底氣。建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在於團結國民、促進民族復興,最終達致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
談及理念層面的涵養,譚錦球表示,中華文化的高端發展以儒家倫理為核心,並以此幅射至社會各方各面,形成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議在學校以至公共文化場所推動青少年以至其他年齡組別人士學習儒家經典中的基本理念,包括忠、孝、仁、義(人與人關係);天人關係(人與自然關係),並以此對應現代社會的各種理念,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環境保護」。
-
他建議,在幼稚園、小學、中學三個基礎教育階段植入儒家經典的教學內容。最理想的方法是通過中國語文的課程直接學習儒家經典的原文。具體步驟可以參照《大學》「修身、家、治國、平天下」的進階方法,由淺入深,以關注個人修養為起點,進而學習個人與家庭和家族的關係,然後討論治國的理念和實踐,最後探索天下太平的理想世界。這四個學習階段可以歸結為個人、親屬、組織、社會四個層次,分別學習儒家倫理中之思想的幾個核心概念。
-
-
他進一步指出,不同階段的學習應採用不同的素材。幼兒圍階段適宜利用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作為主要授課內容。小學可以直接講授《論語》中有關個人修養和學習態度的篇章。中學除了更廣泛利用《論語》的內容,也要講授《孟子》、《中庸》、《大學》的篇章,以對應組織層次和社會層次的學習。
除了儒家經典,課堂上亦應適當採用自古至今含有儒家倫理的文學作品,例如歷代詩詞歌賦和古典文章。
中國古代和現代具有光明人格的人物亦要納入課堂的內容之中。幼稚園階段可以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小學至中學階段可以利用《史記》之類的紀傳體史書,配合授課內容介紹不同年代的正能量歷史人物。現代中國以至改革開放以來的傳奇人物也可以作為講授儒家倫理的典型人物,例如國家領導、革命先驅、抗日英雄、「共和國功勳」及其他榮譽的獲得者等。在課堂以外,以宏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視,讓國民以中國人自古熱愛自然,關注環境而培養出文化自信。
-
在器物層面的操作方面,他進一步指出,毛筆是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書寫工具,源遠流長,影響既深且廣。中國書法是古今中外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至今仍極具藝術張力。可以通過毛筆和書法的推廣,造成一種獨特的世界文化標記:只要是中國人就懂得運用毛筆書寫漢字,只要有毛筆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建議推動全民執筆書寫中國書法。
他認為,第一步是在學校以至公共文化場所推動青少年以至其他年齡組別人士拿起毛筆,學習書法,以期做到人人皆能執筆書寫。同時,為使初者易於掌握執筆技巧,做出成績,建議以草書或隸書入手。草書是中國古代抽象藝術的代表作品,書體結構靈活多變,筆法不必依循一家一派;初學者容易寫出足以自娛的書法作品,進階者也可以各自審美眼光建立草書風格。隸書是中國古代書法的基礎,書體結構方正平穩,亦不受古代書家風格限制;初學者只要掌握基本運筆技巧,就可以寫出像樣的隸書。此外,為使學習和練習書法成為生活中輕易可為的事情,建議以水寫布代替紙張作為練習之用,既方便又環保。以水寫紙作為書寫工具,必能夠引起國民練習書法的興趣,從而掌握中華文化的精華,並以此培養文化自信。
最後,他建議舉辦不同年齡層、不同學習階段、不同群體和地區的書法比賽,務求以全覆蓋式推廣毛筆書法的吸引性和普及化,並予以獎勵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