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四五」機遇 香港文化藝術界再出發
6月24日,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文促會)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把握「十四五」機遇香港文化藝術界再出發》座談會。會議聚焦《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帶來的新機遇以及配合國家給予香港的新定位,香港文化藝術界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議題。中聯辦研究部副部長李兵;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民政事務局高級經理林鳳珊;以及活動主辦方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文促會主席涂輝龍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與近20位文化藝術界精英、專家學者、青年及科技界代表各抒己見,建言獻策。透過不同界別之間的交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及思考角度,探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香港的全新定位及發展前景。
與會者均表示,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給予香港在文化藝術交流方面的全新定位,不但能令香港進一步發揮優勢助力國家提昇文化軟實力,也能帶動香港文化藝術產業發展。香港各界應共同努力,把握機遇,更好地發揮獨特優勢,向全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
嘉賓精彩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席
涂輝龍
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香港配合國家發展的光榮使命,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難得機遇。香港應尋找新定位,承擔新使命,展現新擔當。未來文促會將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聯繫三地青年,積極引導青年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培養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生力軍。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
姜在忠
香港擁有獨特優勢,一是國際金融中心,財力雄厚;二是香港人在文化藝術方面有較高修養,有較高引導力,三是具有中西文化交會優勢,容易激發新思維、新形式。實現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三個目標和標誌,一是推介中心,二是創作中心,三是交易中心,香港只有做強自己,才能承擔文化藝術交流的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
馬逢國
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落實方向,一是做好香港本身的文化建設;二是放眼國家,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是做好強化大灣區文化建設,四是提昇文化產業。建議政府成立文化局,做好文化交流工作,同時提昇文化藝術教育,從教育著手,增強中小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吳志華
要提高意識形態的高度和廣度,樹立了解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意識和大局意識;建議成立文化局,統籌香港文化發展工作並通過文化旅遊,文化科技,應用新科技、新數碼技術等方式,將文化藝術轉化為產品用於教育工作、文化傳播等產業;同時注重聯繫群眾,用生活化的方式,拉近市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全國政協委員、文促會榮譽會長
孫少文
立足香港作為國際傳播交流中間人的平台,讓文化藝術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重點推動文化藝術基礎教育,培養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和人文精神的年輕代表。重視傳播形式的豐富創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效果。
全國政協委員、文促會執行主席
馬浩文
要著力打造獨特的中華文化品牌,令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藉助香港開放多元的社會氛圍及網絡環境,發展多國語言的互聯網平台,增加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將香港文化藝術成就帶到國際舞台。
全國政協委員、文促會執行主席
舒心
中國傳統文化延續了五千年,尤其是近百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既一脈相承,又隨時代和時勢的新變化、新發展而與時俱進,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煥發璀璨光彩。
香港青少年美育之星會長、文促會執行主席
孫燕華
重視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重要元素的配合。天時是香港的地理優勢和完善法制,地利是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要達到人和,香港必須要吸引培育國家和國際的人才,建立唯才是用的文化生態圈,將最優秀的文化精英都凝聚在香港。
香港美協主席、文促會榮譽顧問
林天行
本港的學校課程在藝術教育方面,側重於西方藝術,缺乏對中國藝術的教育。在與世界級文化機構建立緊密夥伴關係的之外,提高香港市民尤其是新生代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眼界,給予青年人跟多機會交流、談論以及創作也十分必要。
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顧問、文促會榮譽顧問
沈平
發展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藝術家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但我們要重視文化藝術的宣傳功能,將一些優秀的歷史文化生活化,透過城市公共設施、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向公眾傳遞藝術。
香港油畫研究會會長、文促會榮譽顧問
林鳴崗
通過成立文化局,香港美術學院等機構,建立文化藝術的理論隊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等經典歷久彌新,要重視我們的母體文化;堅決擺脫西方控制的文化話語權,樹立文化自信。
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永遠名譽會長、文促會榮譽顧問
吳連城
香港攝影界經常到內地攝影,從中瞭解到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具有愛國心。希望更多香港人透過對文化藝術的興趣、研究,組織起來到內地交流。
阜博集團董事會主席
王揚斌
香港是中華文化的出海口,擁有獨特的優勢和特色。結合在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力,與國際平台對接,打通文化產業的全產業鏈條,為中華文化賦能,並形成良性循環。
新媒體發展基金會主席
何緯豐
藉助新媒體平台,多挖掘香港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價值,從本土文化中實現創新性發展。同時,打造科研基地,活化傳統文化中的中醫、中藥等領域,令傳統文化進一步煥發生機。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首席科學家兼法律顧問
陳曉鋒
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必須嚴格遵循憲法、基本法和港區國安法,文化藝術交流沒有法外之地,國家底線越牢固,藝術空間越廣闊。積極打造頂層設計,給予青年藝術家和創意人才的配套支持,抓住文化藝術科技話語權,打破西方的意識形態壟斷。
香港出版總會會長、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
李家駒
香港需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優勢和特色。建議由政府的牽頭,成立高層次、跨部門的組織,努力培養在管理、策劃等領域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