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陝西來到香港,營商之外,劉娟一直耕耘於慈善事業。作為一名成功商人,她不忘父母的教導﹕「雖然掙一點錢不容易,但更要懂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工作之餘,她還擔任多個社會公職,現在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獻給了慈善。她熱愛文化藝術,愛看書、愛收藏油畫,自身也像是一件藝術品,歲月在她身上彷彿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也許是從事慈善事業多年的福報,她依然端莊秀雅、風采不減。


                                                            |Amanda

|蔡啟文(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憶這十多年來的慈善路,劉娟印象最深的,是當年她的一次「無心插柳」。多年前她與佛結緣,拜了一位藏傳佛教的高僧為師。修行過程中,在聽聞師傅老家很多兒童因貧困上不了學之後,她萌生出給當地小學捐錢的想法。

劉娟忙於事業之餘,仍抽出大量時間推動慈善工作。


無心插柳走上慈善路

   2004年,她前往師傅的老家,輾轉從青海省西寧市坐車到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沒想到被這一路上所見的景象震驚了。當時村子裏沒修水泥路,天空正下着細雨,路上牛糞混泥土,令她寸步難行。她踩着一腳牛糞到達師傅家中,目之所及,幾乎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村民們聽聞客至,很熱情地招待她,拿出家裏最好的東西。然而當地的衛生狀況令劉娟一時卻步了,為了表示尊重,她勉強吃了點藏民用黑的手端出來的包子。這裏的貧窮令出生於青海的她很有感慨,「同樣出生於青海,城市和鄉間,人與人之間卻有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捐錢修水壩築水泥路

   給學校捐完錢,離開村子時,劉娟聽說村裏的河溝只有一個很簡陋的防水堤,一發大水就會淹沒整個村子,因此很多孩子在放羊時發生事故,於是她又將身上剩下的路費都捐給了村子修水壩。回去的路上,劉娟思慮良久,「要想富,先修路。」爸爸以前說過的話,縈繞在耳。她意識到路對於一個地方的重要性,覺得村子裏的路非修不可,於是又起意替村裏修一條水泥路。師傅勸她﹕「40多公里,投入太大,簡直是不可能的事。」當時黃南州全年的財政收入才2000萬,劉娟想辦法投入了400萬,加上政府出資200萬,克服重重困難,才將這條路修好。於是,原本給學校捐錢的計劃延伸至替整個村修一條水泥路通往外界。

   路修好之後,劉娟並沒有在意。前年因一次偶然機會,她再次來到同仁縣。距離上一次拜訪已相隔十二年,那裏的變化讓她幾乎認不出來。村子裏鋪了水泥路,廣場停滿了車,她遠遠地看到村口的男女老少都在唱藏歌歡迎她。然而,最令她吃驚的變化體現在教育上,那天村裏的大學生特意回到家鄉,當面向劉娟表示感謝﹕「我們像愛護眼珠一樣愛護這條路,因為有了這條路,我們才可以出山去讀書,因此才能考上大學。」劉娟感慨地說﹕「無意中做的一件事,沒想到在當時卻是他們最需要的。」回程的路上,劉娟的車子裝滿了藏民送的「哈達」(藏民用以敬佛、送禮的絲織品)。佛教講求「因果」,十二年前,劉娟一次無心插柳種下的種子,現在已經結出善果。


為慈善出錢出力出心

2017年11月24日,香港齊心基金會周年慶典暨「一帶一路」晚會,劉娟(左)代表義工聯盟獲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中)頒發感謝狀。


   1993年來港後,劉娟對慈善有了更深的接觸和理解。她深感「慈善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傳承」,現在她擔任多個社會公職,而其中最令她自豪的,是香港義工聯盟常務副主席的身份。香港義工聯盟於2014年創辦,獲得港府支持,至今已有九萬多名義工。談起創會的初衷,劉娟表示﹕「當時香港有多個義工團體,但都很分散,存在資源不共用的問題,我們希望有個統一的平台,讓義工可以互動和互助,令義工發揮更大的作用。」聯盟成立後反響很大,發展速度很快,至今已服務200多萬香港市民。香港義工聯盟每個月有董事會,對於上報的計劃進行審議,然後由基金會負責執行,將善款分配到各個層面。聯盟旗下有43個義工團體,遍布香港,滲入各個社區。義工從最基層做起,根據不同的需求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例如,每星期為貧困老人送牛奶、送米,陪獨居老人到公園聊天,送他們上醫院。小到送牛奶,大到嘉許禮,他們都親力親為。劉娟形容這份工作是為義工服務,是「義工的義工」。她既要出錢,又要出力,更要出心。近年,劉娟為這份工作投入的精力非常多,她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着,隨叫隨到。「在我心裏,嘉許禮的獎章一點不比紫荊勳章遜色。」看着義工聯盟不斷發展壯大,劉娟作為創會副主席感到非常自豪。


2018年9月22日,劉娟(右二)代表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接受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頒發感謝狀。

劉娟(前排右二)參與香港義工聯盟舉辦的慈善籌款晚宴。

香港義工聯盟舉辦赴日交流活動。


團結文化各界 凝聚人心

2018年2月28日,在禮賓府舉行的新春酒會。劉娟(右一)與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左二)及中聯辦副主任黃蘭發(左一)等相見歡。

劉娟(左)在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第六屆領導成員就職晚會。

   劉娟稱自己工作以外,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放在了社團。除了義工聯盟,她還擔任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她指出,香港除了金融中心的身份以外,文化娛樂也是一大產業,包括武術界、演藝界、書畫界、教育界等等。「這些年香港人有些思路不一致,我認為大家思想還是要團結。中國是個大家,香港是個小家,我們都是家裏的人,一家人和氣才能生財。一個地方缺少和平穩定,這個地方一定發展不起來。」她希望傳播正能量,促進大家思想交流,讓大家互相理解包容,更加愛香港。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每個月都會舉辦活動,今年更是和香港藝術發展局一起成立了文化藝術發展基金,由促進會和香港政府各出資50%,幫助各個文化社團協調場地,從架構、平台到資金等各方面給予支持。令香港的文化發展更欣欣向榮。「香港並不缺少好的畫家,只是他們都是個體行為,得不到團體資助。香港也並不是文化沙漠,只是缺少政府培育。」劉娟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把人心凝聚在一起。

思想獨立很重要

   工作和慈善事業以外,劉娟非常喜愛文化藝術,今次採訪地點便在她喜歡的私人畫廊裏進行。優雅的裝修配上不同題材與風格的畫,令人賞心悅目,為人來人往的中環少有的一處舒適空間。閒暇時,她還喜歡看書,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看很厚的小說。她認為對於一個人來說,思想和經濟上的獨立一樣重要。她在西安的老宅,專門開闢了一處琴棋書畫區,放置了八米長的書櫃,裏面擺滿了所有她看完的書。書籍包含各種門類,每一本都是舊書。她家中甚至連洗手間裏都擺放了小書架。


讓銀飾走出大山


劉娟講述了這隻銀鐲背後的故事。


  採訪當天,劉娟身穿繡有民族花紋的服飾,手上特意佩戴了一隻與衣服合襯的手鐲,明晃晃的銀鐲上有着色彩亮麗的民族刺繡,十分醒目。說起這個手鐲背後的故事,劉娟一臉興致盎然。

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

 身為廣西自治區政協常委的劉娟,常常想方設法去推動當地的經濟和文化。今年3月,她在廣西柳州參加活動時,走訪了當地的苗鄉。她見到那裏的人生活狀況欠佳,女士的狀態用一句話形容就是「背着孩子,繡着織錦,管着家裏的田地。」苗族人希望劉娟能向外推廣他們的傳統民族服飾,從而使他們脫貧。苗族傳統服飾多用銀,苗族婦女從頭到腳,無處不飾,包括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而苗族銀飾鍛製技藝更是民間獨有的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讀者也許曾經在兩會期間,見過戴着數斤銀飾參與會議的女代表。

   經過一番考察後,劉娟發現,在眾多苗族的銀飾之中,以銀鐲比較適合推廣,因其外形小巧,方便佩戴,容易展示,因此就常常戴一隻銀鐲出席活動,順便做宣傳。「我出門常常戴它,好多朋友都說好看,問我在哪裏買的。」劉娟還專門為此寫了一個提案,關於「如何把傳統民族服飾和現代時尚結合起來」。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財經副刊